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十周年校庆·人文社科学院明道讲坛系列——明道讲坛第一讲:明清时期的绘画与题画诗的互动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202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值此欢庆之际,学院将特别推出“明道讲坛”系列讲座。
凡成大事者,先要取势,然后明道,“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体悟人生,发扬良知,谦卑好学,勤于思考【1】。
本讲坛以“明道”命名,旨在邀请全球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聚贤为道,传道授业,以期共同推进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发展。
“明道讲坛”系列讲座第一讲将于3月15日正式开讲,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艾朗诺教授,带我们走近“明清时期的绘画与题画诗的互动”。
【1】摘自徐扬生教授短文《命》
讲座信息
时间:3月15日(星期五)下午5:00-6:30
地点:教学楼TA102
讲者:艾朗诺教授
主题:明清时期的绘画与题画诗的互动
语言:中文
讲座摘要
本次讲座讨论明清时代画和诗结合成的艺术品。这种合成艺术不仅仅是有人在画上添了一首诗,而是融合诗和画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可追溯到晚唐诗人和画家间密切的社交往来,但因当时的画留存下来的不多,我们现在很难有个较明晰的概念,要等到明清时代才留下足够的画,让我们可指出这些艺术品中诗与画间的关系。
明清时代另有一种新现象,就是画家本人在画上题诗,而不是朋友或收藏家添上去的。画家本人题的诗,自然更有意义。
有意思的是有些画家在这种 “合成艺术品” 上题的诗,往往并不是画家本人创作的,而是数百年前古人所写的旧诗,而明清画家对唐诗特别情有所钟。我们将探讨这些艺术品上的诗怎样和画形成增强,对比,甚至互相抵触的关系。
讲者简介
艾朗诺教授是斯坦福大学W. Ascherman, M.D. 汉学教授,任教于东亚语言及文化研究系。他从哈佛大学获得中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左传》的研究。艾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唐宋两代的文学、美学和文化史,著作有《欧阳修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1984年)、《苏轼的言象行》(英文版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于1994年出版;中文版即将出版)、《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中文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他曾用英语选译钱钟书的《管锥编》,1998年出版 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一书。他近年出版的代表作包括《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201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艾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执教,并曾任《哈佛亚洲研究学刊》执行编辑,以及美国东方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