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领导
    • 联系我们
  • 学部分类
    • 应用心理学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中国研究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国情教育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计算社会科学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发展与治理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通识教育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全球与区域研究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跨文化交流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语言教育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体育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专业课程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大学核心课程
  • 教师与研究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博士生
      • 研究助理(博士后)
    • 教师招聘
  • 科研创新
    • 科研动态
      • 获奖情况
      • 科研项目
      • 学术发表
      • 科研活动
    • 科研相关政策及文件
      • 应用心理学大学伦理委员会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伦理审查流程及文件
  • 教学及研究中心
    • 语言自学中心
      • 关于我们
      • 服务与设施
      • 英语在线学习平台
      • 网络资源
    • 实验室
    • 研究院
      • 中华文化研究院(筹)
  • 就业与升学
    • 关于我们
    • 人文学子规划须知
      • 国家地区
      • 升学流程
    • 就业
      • 最新动态
      • 实训基地
      • 招聘宣讲会
      • 行业分享&求职工作坊
      • HSS职播间校友就业分享
      • 招聘岗位
    • 升学
      • 院校宣讲会
      • 升学系列课程
      • 学长学姐分享
    • 校外导师
    • 证明及材料文件
    • 预约一对一咨询
    • 常见答疑
  • 学生发展
    • 国际交流
      • 国际暑课
      • 交换交流
      • 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 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常见Q&A
    • 学院生活
      • 学生分享
      • 教师分享
      • 交流活动
  • 学院动态
    • 新闻
    • 活动预告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致辞
    • 学院领导
    • 联系我们
  • 学部分类
    • 应用心理学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中国研究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国情教育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计算社会科学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发展与治理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通识教育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全球与区域研究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跨文化交流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语言教育学科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体育部
      • 关于我们
      • 师资力量
      • 课程介绍
  • 专业课程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大学核心课程
  • 教师与研究
    • 教职人员
    • 研究人员
      • 博士生
      • 研究助理(博士后)
    • 教师招聘
  • 科研创新
    • 科研动态
      • 获奖情况
      • 科研项目
      • 学术发表
      • 科研活动
    • 科研相关政策及文件
      • 应用心理学大学伦理委员会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伦理审查流程及文件
  • 教学及研究中心
    • 语言自学中心
      • 关于我们
      • 服务与设施
      • 英语在线学习平台
      • 网络资源
    • 实验室
    • 研究院
      • 中华文化研究院(筹)
  • 就业与升学
    • 关于我们
    • 人文学子规划须知
      • 国家地区
      • 升学流程
    • 就业
      • 最新动态
      • 实训基地
      • 招聘宣讲会
      • 行业分享&求职工作坊
      • HSS职播间校友就业分享
      • 招聘岗位
    • 升学
      • 院校宣讲会
      • 升学系列课程
      • 学长学姐分享
    • 校外导师
    • 证明及材料文件
    • 预约一对一咨询
    • 常见答疑
  • 学生发展
    • 国际交流
      • 国际暑课
      • 交换交流
      • 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 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常见Q&A
    • 学院生活
      • 学生分享
      • 教师分享
      • 交流活动
  • 学院动态
    • 新闻
    • 活动预告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院生活
  • 教师分享
  • 传媒聚焦 | 人文社科学院郝雨凡教授:中国数字企业应寻求在全球分工中更核心、更关键的地位

传媒聚焦 | 人文社科学院郝雨凡教授:中国数字企业应寻求在全球分工中更核心、更关键的地位

2022-12-16 教师分享

近日,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来自爱尔兰、比利时、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企业受邀参会。2021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达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平台服务企业的海外市场不断拓展。
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中国数字企业又应如何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全球研究项目主任郝雨凡进行了专访。    


《21世纪》:你如何看待当前的“逆全球化”趋势?数字经济发展对此带来哪些影响?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贸易、金融活动均受到严重打击,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和市场经济凸显困境,典型代表是保护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再度崛起。在这种情况下,反自由主义、反全球主义思潮开始在一些国家萌芽。2016年的英国脱欧等被看作是逆全球化的显著标志。而特朗普当选后大搞保护主义,通过实施“美国优先”“大规模退群”等一系列措施,持续为逆全球化加码。

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浪潮,准确来说,应当是“慢全球化”,而并非是全球化的彻底终止甚至逆转。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当中,世界范围内的人、技术、资金、物流等都已经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难解难分,任何采用制度或者外交手段,进行人为的切割,都难以切断这种关联性。

这种特性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则更为凸显。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的生存、生活、工作与社交,国家的经济恢复,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等,都包含了多元的数字因素。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化的数字化趋势,全球各经济体迎来了数字化浪潮。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对我们的产业、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可以说,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弥合分歧能力的重要力量,开始成为新一轮延缓“逆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以目前世界产业链韧性构建为例,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平台赋能下的数字化产业带,每增加1%的供应商,线上规模将增加3.4%,处于该区域的中小企业经营活力和聚集性越强,数字化平台赋能的区域经济发展就越活跃。


《21世纪》:你认为中国的数字经济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早在新世纪初,数字经济企业就已经体现出自身在促进我国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方面的突出作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以后,中国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全面融于经济全球化。在这一时期,像腾讯、阿里这些早一批的数字经济企业,充分利用战略机遇,建设各类数字化交易和投资平台,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还有力助推了大量我国中小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未来的竞争是数字时代的竞争,这绝不是单个企业的角逐,而是体系化、标准化、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全方位竞争,是整体实力的竞争。对此,中国的数字经济公司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可为之处:第一是行业规则的树立和引领。未来世界格局博弈的核心之一应当是建立规则,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已经开始形成规制之争。这背后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有多大程度中国的数字经济企业能被世界接纳,又有多大程度中国数字经济企业所创造的规则能被世界接纳,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世界某些行业规则上的话语权。第二是数字科技的发展。格局博弈的关键也在于技术,包括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都将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提供有利契机,为此也应当鼓励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主力军。第三是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助力产业链韧性。目前,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数字化平台可以通过全产业链数字化运营,牵引赋能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产业链供应链运营层韧性,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生态构建,保障关键技术领域创新,以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方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层韧性。


《21世纪》:当前许多数字经济企业都在“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你怎么看?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走出去”在方式、内容和主体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大量优质本土产品行销全球。然而一般的工业品与消费品,很难成为优质的文化载体,这就使得我国优秀本土文化出海没能及时跟上。随着文化内容领域出海的火热,以游戏、短视频为载体将中华文化带向海外,历史性地为海外消费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户。

近年来数字经济全球产业格局呈现出一些新变化。过去,数字产业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均为谷歌、微软这类国际巨头所把控。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资本出海浪潮愈演愈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数字经济企业正逐渐走向产业链上游,产业分工上逐步向高端化靠齐,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未来,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寻求在全球分工中的更核心、更关键地位。

 

本文内容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洪晓文

 

相关推荐

HSS师说 | 朱纯深教授:以赤子之心探翻译与教学之道

传媒聚焦 | 王宁馨教授:文化品牌建设与粉丝经济助力城市文化升级
传媒聚焦 | 长江商学院Knowledge栏目专访人文社科学院Richard CARNEY教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热线:0755-84273199 邮箱:shssug@cuhk.edu.cn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 2001 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综合教学楼 TxB 12F
研究生项目联系方式
  • 电话: 0755-84273180(申请人咨询) 邮箱:shsspg@cuhk.edu.cn(申请人咨询) 邮箱:hsspgs@cuhk.edu.cn(在校生事务) 邮政编码:518172 地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综合教学楼 TxB 1214
探索更多
  • 图书馆 科研处 学生事务处 学术交流处 教务处
加入我们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