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湖畔|李雪石博士专访: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篇推文原载于校刊《神仙湖畔》第五期《社会学的想象力》,从全新的角度了解食物的学问。
李雪石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教授人文学社科学院专业必修课“社会学概论” ,以及本科通识选修课“食物社会学”“消费社会学” “STS研究方法”等。李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环境和食物、科技社会学、中国研究。

李雪石博士
李博士于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后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李博士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学(MSU)社会学系担任过一年访问助理教授,后回国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学术发表方面,她曾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Agriculture and Food、GLOBALIZATONS、《社会学研究》《中国研究》《国外社会科学》等中英文一流社科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研究项目方面,李博士曾获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New Generation China Scholar”奖学金,也参与过世界农粮组织(FAO) “可持续食物体系”中国子项目的调研。目前李博士负责深圳政府留深博后科研项目"替代食品系统、标准和可持续性",同时她还负责由万科公益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三方发起的“息壤学者支持计划(2021-2022)”的伙伴项目:“基于食物体系理论和方法的中国食物浪费研究”。


食物的研究分散在很多学科体系中,比如医学、营养学、哲学、历史学、 人类学等,但如果换个社会学的角度看食物,比如食物和阶级、性别、全球化的关系,或者食物系统的结构等等,就是食物社会学的视角。
“食物”虽然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议题,但由此引发的关于自我认知、与他人的关系、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并有趣的社会学议题,而且,“食物社会学”可以把我正在进行科学技术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中国研究三个研究领域串联起来成一个整体:我可以以“科技社会学”为理论范式,以“质性研究方法”为方法路径,结合“中国研究”进行实证研究。这也是我后来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食物社会学”虽然是社会学中的新兴领域,但这个领域的发展非常快,例如,有关食物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引发的讨论,在美国近十年来就引起了大学生普遍对食物运动的关注,等等。

^ 张家林同学和李老师的合照

在“食物社会学”里,既有研究食物本身物质经济方面的内容,如食物的生产和消费;同时也有对食物和文化意义系统的研究,比如有关食物的知识生产与意义生产。而这两个方面很难被完全割裂开,因此食物的社会学研究是复杂的。在当今中国,食物以及相应意义也颇具特点:在一个急速变迁的社会,传统和现代知识话语的混合,造成一些关于食物象征意义层面的混杂。同时,目前中国食物体系也是一种独特的混合体系,是由传统生产、加工和现代企业零售以及替代性食品网络体系等混合而组成的农粮体系。畜牧业的现代化程度高,但园艺部门仍以小农场为主,同时存在有大量中间组织。零售仍然是多元化的,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在升级后的农贸市场购买生鲜产品。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这种混合食品体系也越来越多地整合到全球食品体制中。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有机食品发展问题等都和这个混合体系有关。因此虽然“食物社会学”可能还是新领域,但在本土可以研究的食物社会学议题却非常丰富。
我正在做的是有关食物浪费和可持续食物体系实证研究。目前,很多国家的大学已经开始在大学内部建立“社区可持续食物体系”。在中国,各个大学一直也都有减少食物浪费的教育传统,很值得研究。我研究的创新点是,食物浪费不仅仅被看作是行动层面的,它还被看作和行动中人们对食物浪费的意义赋予和情境有关。我的部分研究成果分享在万科基金会汇编的“第三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中。
“社会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社会科学学科,有大量的非社会学专业的受众。在教学方面,除了专业知识本身以外,需要通过建立巧妙的联系让学习者对社会学产生兴趣。“社会学的想象力”由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Wright Mills)提出,指的是社会学家必须拥有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即能看到个体命运和社会历史之间联系的能力。在大学阶段,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种系统思维对同学们是非常有帮助的,你可能不会成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但你可以“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具体来说,如果把社会学概论的诸多理论当作各种思维方法去看待并加以练习,也容易引发一般学习者的兴趣。同时,有不少同学都对探索不同的社会议题本身存在兴趣,这种兴趣可能出于日常经验产生的同理心(如,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也可能出于探索个体认同感产生的好奇心(如,对亚文化的关注),而具体社会议题相关的社会学课程可以通过这些议题和学习者建立联系让学习者对社会独特的视角产生兴趣。
回国之前,我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过“社会学概论”和“社会问题”两门课程:第一门课是全校的本科生通选课,第二门课程是社科学院本科生的通选课。这些经验也构成了我后来社会学教学两个维度上的经验:第一个维度是关于建立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课程,“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这类课程。第二个维度是具体社会议题的课程:如劳动、消费、食物等议题。目前,我教授的课程“食物社会学”和“消费社会学”通识选修课属于第二维度的课程,而第一维度的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社科学院必修课“社会学概论”。2022-2023学年的秋季,我还会新开设一门“科学技术学STS研究方法”的课程(GEB3402) 。
在我校通识课创造的多元化环境里,“食物社会学”作为通识课,既借鉴了国际上的食物社会学文献,也融合食物相关研究的常用社会科学方法:如,内容分析法、食物日记、民族志、供应链分析等。同时根据本土情况,我在教授时也增加了一些与中国相关的食物方面的议题:如,食物体系的变迁、网红食物和消费问题的相关内容。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十四周的学习,能够从社会学角度对食物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有基本了解,也对研究食品的社会科学基本方法有所认识。在了解国内与国际上热门的食物相关的公共议题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能将学到的概念和理论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相关的思考,并通过自己动手进行食物研究切实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社会、甚至是全球化等宏观环境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同学们在选修“食物社会学”这门课后,会提出一个他们想要深入调研的研究问题,我称作”burning research question” (BRQ“燃着的研究问题”)。这里我想分享两个突出的例子,曾经有位张同学非常想了解外卖小哥的工作是否存在“打怪升级”。2019年,他一边学习食物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边进行了数月参与式观察并记录了很长的民族志报告,最后终于回答了他自己提出的BRQ。他的文章也被国内著名媒体澎湃英文版SIXTH TONE刊登。

在这个过程中,张同学也坚定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人类学的研究生。另一个例子则是关于一个课上小组作业:该小组的同学里有不少都是统计学专业的,课上她们把自己原先的统计知识储备和自身业余爱好(“看吃播”), 结合“食物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他们的BRQ。他们关于 “短视频中吃播的性别刻板印象 “也是非常新颖有趣的研究发现。
https://mp.weixin.qq.com/s/TJ2cfCnSHustk8CjnsR6uQ
当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对“食物社会学”议题感兴趣,目前,我指导的几位同学做的研究就是“教育社会学”领域的。我在指导同学做研究时非常强调他们必须要有自己BRQ:我把自己看成一个可以在社会学方向给同学们指路的人,但是“要去哪,研究什么问题”得是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和选择的方向,我不会给问路的同学们指往我走路的方向。
接受高等教育或做学术研究,在我们的教育语境里,有时会被看作是一条筛选之路。但优秀不是一个狭隘单一的概念,和美一样,是多元的。在我校教书不算长的时间中,我有幸遇见很多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都展现了各种不同方面的闪光点:一些同学极其自律,学习踏实认真,对自己方方面面要求非常严格;一些同学热爱钻研,能高效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一些同学社会责任感很强,会独立主动地去做一些看上去和学业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社会边缘群体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些可能是社交能人,和什么样的人都能同情沟通,能有效组织集体活动。
虽然不是每个同学都会选择学术这条特定的路,我最希望和同学们分享的一个亲身体会是:如果选择学术道路,一定要有要自己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研究议题。当你真的开始读研后,可能会接触到名校学府中用数年数十年钻研他们所选择的研究议题的教授,你会发现科研只是一群人尝试发扬他们的长处为世界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罢了。如果科研是你的兴趣所在,是你要走的路,其实坚持下来并不会比另外一条路更容易或者更难。一旦你确定了你的兴趣和特长是和社会发展和世界需求相联的、被需要的,一路走来你肯定会遇见尊重和支持你这种特长和兴趣的同路人和群体。例如,我博士论文关注的题目比较创新,看似做实地调研不容易获得支持。可是,当年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正好通过第一届“New Generation China Scholar”项目支持在中国进行实地调研的博士生,因此我申请后从项目获得了及时的支持也顺利完成了论文。走哪条路都有顺境或逆境,关键还是要找到自己生而为人并发光发热的方式,才能从容地走下去。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CPRO)出品
学生记者 | 应苗苗 2021级 学勤书院 经管学院
排版|宋思源 2020级 逸夫书院 理工学院
编审|北海(C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