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本科生模拟法庭:德普诉赫德诽谤案
Mock Defamation Trial: "Johnny Depp v. Amber Heard"
模拟法庭:德普诉赫德诽谤案
4月25日上午,在Zhiai Liu教授的指导下,人文社科学院翻译本科专业“TRA2330 法庭口译”课程的同学们举办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模拟法庭活动。本次活动以好莱坞著名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起诉前妻艾梅柏·赫德(Amber Heard)诽谤案为蓝本,生动再现了英美法系庭审的激烈辩论与复杂细节。同学们分别扮演了法官、证人、律师、原告与被告等角色,并担任法庭口译员,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译实践,不仅深入体验了法庭口译的专业要求与挑战,也深刻感受到语言在法律对抗中的关键作用。
案件背景:焦点重现,争议剖析
德普诉赫德案是近年来备受国际关注的诽谤案件之一。案件起因于2018年,好莱坞女星安柏·赫德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专栏文章。文章中,赫德以“家庭暴力公众人物”(a public figure representing domestic abuse)的身份发声,暗示自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虽未直接点名约翰尼·德普,但文章发表后,德普的职业生涯遭受重创,包括被迪士尼解除系列合约和被华纳兄弟从《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中除名。德普认为该文章对其构成诽谤,遂于2019年提起诽谤诉讼。作为回应,赫德随后提出反诉,指控德普对其实施长期的生理和心理虐待。
庭审过程中,双方律师团队围绕“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展开激烈交锋。德普的法律团队通过呈递证人证词、录音文件和社交媒体记录等证据,试图证明赫德的家暴指控不实且带有明显的恶意诽谤;赫德方则出示了照片、医疗记录等证据,力图证实其言论的真实性基础。本案不仅涉及证据可信度的认定,更引发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边界、媒体报道责任以及社交媒体影响力等现代社会重要议题的深度讨论。
本次模拟法庭选取了案件中具代表性的证词质证与辩论环节,通过专业的庭审程序设置,让同学们在高度还原的司法环境中,深入了解英美法系诽谤诉讼的构成要件、举证标准和抗辩事由。在培养法律思维的同时,活动聚焦于提升学生在高压环境下完成精准口译的能力。
活动亮点:语言与情感的博弈
角色沉浸:用语言传递立场
证人:用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来建立可信度,赢得法庭的认同。
律师:通过逻辑严密的质询与语言修辞技巧,揭示对方证词中的漏洞,掌控庭审节奏。
原告与被告:“德普”和“赫德”通过情感化陈述与细节描述,增强证词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口译实践:“法律术语与情感色彩的平衡”
本次模拟法庭对口译提出了独特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准确传递法律术语和程序用语;另一方面,还要妥善处理双方当事人迥异的表达特点——“德普”语气平和老道,不动声色;“赫德”情绪起伏较大,表达充满戏剧性。口译员不仅要确保法律语言的严谨性,还要适度还原说话人的语气与情感特征,在专业性与真实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团队合作:细节决定成败
本次活动不仅考验个人语言能力,更彰显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前期准备阶段的案件资料搜集、角色分配,到庭审脚本的反复打磨和现场的相互配合,同学们展现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口译技能和协调能力。
活动意义:专业与视野的双重提升
通过模拟德普诉赫德案,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英美法系诽谤诉讼的司法程序,还学习了如何在高关注度案件中处理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影响。活动为未来涉及法律、医学、娱乐、媒体等领域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结语
语言是法庭上的利剑,逻辑是捍卫真相的盾牌。通过本次模拟法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法律语言的专业性与法庭口译的挑战性。我们期待通过更多类似的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真实口译工作场景中的挑战,持续提升专业能力。
学生感言
鲜雨琳
2021级翻译本科:
这次模拟法庭的经历让我印象很深刻。从准备阶段到演绎阶段,老师和同学们对每一个环节都很用心,甚至还贴心地准备了服装和道具。通过这次模拟法庭,我对英美司法体系的整个庭审环节和流程更加熟悉,也了解到了双方律师辩论时的巧思和策略。作为下半场的法官,我需要有一定的控场能力和总结能力,而这是我还需要在未来不断提升的地方。总体来说,这是一次很珍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练馨阳
2021级翻译本科:
大一在国际关系课体验过模拟法庭,但这次做译员的感受完全不同。译前准备时,我开始意识到口译在庭审中的桥梁作用,细微的语义偏差也可能影响法官、陪审团对案件的理解。同时,法庭口译这门课使我了解英美法系以及具体场景中应遵守的工作规范和语言风格。感谢刘老师和同学们圆满了我本科的口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