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丨人文社科学院邹婧、王易孚教授主持的项目入围2025年“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筹资项目资助计划”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凭借其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潜力及创新实践,成功入选2025年度“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筹资项目资助计划”。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效申报项目37个,经初审、复审两轮筛选,最终确定入选资助名单。名单详见下表:

“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筹资项目资助计划”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捐赠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的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开展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探索引导各相关方参与及校友捐赠的新模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入围的15所高校中最年轻的大学,同时也是唯一一所在深港两地开展自然生态通识教育合作交流的大学,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与科研。此次入围该计划标志着大学在应对生物多样性变化挑战中迈出关键一步,项目成果也将助力大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的标杆。
项目背景 创新保护的积极探索
2022年,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确立了到2030年之前采取紧急行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的使命和四项长期目标及23项行动目标。其中,“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全球30%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及海洋区域的目标,是《昆蒙框架》的标志性目标。
在保护地面积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的客观约束条件下,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实现《昆蒙框架》“3030目标”和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昆蒙框架》落地的指导性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明确将OECMs作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优先行动的一项举措,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国家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高校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汇聚了众多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导师、学生社团及校友,是推广OECMs建设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成立以来就在相关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大学周边的神仙岭和神仙湖是天然的动植物聚集地。同时,大学引进了丰富多样的植被,吸引了多种动物集群栖息;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学引进了多名生态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设置了与生态相关的专业及课程,并组织多项社会实践项目和学生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海洋保护纪录片创作、参与环保赛事,学生作品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展映;校园内活跃着多个以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为主要使命的学生组织,例如“BioNature博物社”、“绿里”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2024年底,大学获得“广东省绿色学校”的荣誉称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前往香蜜公园进行实地考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前往内伶仃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
多方聚力 共筑绿色未来
本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入围项目以“建立生物保护多样性基础数据库1.0”为核心,开展校内生物资源普查工作,为今后校园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托。该项目将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邹婧、王易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育基金会共同主持,将在技术创新、社会动员等方面实现突破。
邹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教学)、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她的研究方向为环境友好型新能源、环境教育及自然教育,已主持、参与国家、省市区级科研及教学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主讲课程包括《与自然对话》、《重新思考大湾区的环境保护》等,已先后承担了面向1500余名不同专业本科生的通识教学任务,在通识教育及自然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王易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IUCN穿山甲专家组东亚区联合主席。她的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贸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城市生态等,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讲课程包括《城市生态与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图片
项目亮点
1深港合作与高校生态保护的创新示范
作为深港融合的标杆,项目探索跨境高校生态保护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环境治理提供实践样本。引入香港的国际化视野(如OECMs国际标准)与深圳的科技创新资源(如AI监测技术),形成协同保护机制。通过植物群落优化、鸟撞防治等技术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校园—城市”生态修复方案。
2生态与人文结合的典范
发扬大学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融合“树木育人”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人才培养、校友发展结合,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人文关怀的绿色校园文化。
3可持续筹资模式创新
充分调动在校师生、校友、学生家长以及附近居民对“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生态环境的关注,通过“参与+学习+奉献+可持续”的模式,寓生态保护于公益爱心,让本项目能够保持生命力与可持续性。大学基金会将围绕生物保护多样性基础数据库的成果,激活公众参与力量,让我们的绿色校园生生不息。
展望未来 从大湾区到世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高校OECMs这一举措不仅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更通过教学科研与在地保护的有效联动,为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
本文转载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育基金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