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穿越古今的沙井古墟田野调查之旅
“归德盐场,滨海而设,沙井蚝埠,利通四方。”
——清《新安县志》
2025年3月1日下午,人文社科学院城市管理专业课程“URM3110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师生前往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沙井古墟进行田野调查。华润置地作为沙井大街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的前期服务商对接了此次调查行程,置地城市更新事业部带领师生参观并讲解了古墟的在地文化与历史渊源。

陈氏祠堂——宗族记忆镌刻的礼制卷轴

华润置地城市更新事业部的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介绍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活化
陈姓一族为沙井地区的大氏族,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支是雍睦堂陈氏,先祖陈梦龙,因机缘巧合娶了宋朝理宗皇帝的女儿,成为当朝驸马,因此该支又被称为“驸马房”;另一支为义德堂陈氏,始祖陈朝举,南宋进士,师从朱熹,因才高行厚而扬名四海。
此二支陈氏各建宗祠于村内,相距不足百米,师生先后参观了两座祠堂。祠堂可谓是集各种传统文化要素于一身:青砖木石的屋宇结构和“开、进、天井”的空间层次布局展现了古人的建筑营造智慧;对联、牌匾、壁画则充当了宗族溯源、道德教化以及历史记忆的载体;此外,还展示了精湛的传统书法与工艺。漫步其间,犹如穿梭于陈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祠堂的每一处角落都氤氲着浓厚的家族气息,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韵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物换星移,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人又成长,任外部世界如何变迁,宗祠始终肩负着传承家风、团结族人的责任。

通过参观两座蕴含着丰富物质文化价值的宗祠,师生们不仅近距离地欣赏到华南传统建筑的结构与布局魅力,更是对沙井地区崇德向善、同气连枝的氏族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
盐业——千年咸香里的深圳海洋文明基因
远古时代,沙井地区还是一片海湾,在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沙井地区逐渐演变成海滨平原,古称“茅洲”。东晋时,沙井盐业继续扩大,成为朝廷的盐业生产重镇,盐场管理机构“盐课司衙署”就设在这里。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当时这里叫归德村。唐代这里便有归德盐场,北宋初年,深圳地区设有靖康一个盐场和归德、黄田两个盐栅,所谓“盐栅”就是规模稍小的盐场。宋元时期,朝廷在东莞县沿海设立归德、东官、黄田及官富等四个大盐场,其中,以归德盐场为最,无论规模之巨、时间之久、产量之多、质量之优,沙井的归德盐场都独领风骚。

在沙四村的青石板路上,师生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凝视着明代归德盐场盐课司衙门遗址。阳光穿透树叶间隙,晃晃悠悠地在青石板路上滑动,一旁龙津河潺潺的水流声荡入大家的耳中,时光仿佛逆转,昔日官署日常重现在眼前:正厅里盐官正在钤盖“归德场”官印,厢房中算盘声与秤砣撞击声此起彼伏,而东侧库房里则堆满等待押运的盐砖。
沿着曾作为盐运水路的龙津涌西岸,步行不到5分钟,龙津古塔就出现在眼前。1220年南宋盐官周穆为镇水,保一方安宁督建此塔。作为风水塔,整个塔并不高大,单层方形塔身,下为方形竹节角柱须弥座,上为缵尖塔顶。塔身用粗砂岩材料凿制,当地人叫它“花塔公”,花就花在塔身上的浮雕,塔身正面为释迦牟尼半身佛像,左侧浮雕为“双手合十”,右侧浮雕为“仗剑除妖”,塔身下部刻有梵文佛经咒语,已模糊不辨,背面阴刻有款文“嘉定庚辰立石”的字样。古塔距今已有804年,是深圳现存年代最早的地面建筑。

URM3110任课教师王宁馨在龙津石塔前布置田野调查任务
盐业作为沙井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深入了解沙井盐业的发展历史,师生们对于沙井的文化内核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古今观照,这座曾照亮半个中国的盐场,不仅是“古代深圳海洋经济的引擎”,更以"煮海为盐"的开拓精神,奠定了这座城市向海而生的文化底色。
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助于田野调查的形式,同学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用亲身体验将知识变得生动和立体。置身于沙井古墟丰富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一种独特的地方情结也自然而然形成了,这种情节与个人既往的生活经历结合塑造了差异化的认知,这种差异化将带来更加多元的视角。


沙井古墟俯视全貌
当前,沙井古墟正面临改造的压力,而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拆不拆、拆多少、怎么拆?留下的建筑怎么改,怎么用?商业引入多少,引入什么类型的商业?如何在保证街区可持续运营的同时又不损害原住民的共同记忆?改造后如何长久维持街区活力与多样性?这些都是沙井在活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相信通过这次田野调查,结合课程所学内容,“URM3110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同学们一定能从更多元的视角为沙井的未来出谋划策。

城市管理专业陈永勤教授携思廷书院考察小组也加入了此次沙井古墟田野调查活动
— END —
文案、摄影:
吴昊罡(2024级城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万颖珑(2022级全球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