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同声传译公开课: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
传承民族记忆,共绘非遗新篇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ing National Memories, Shaping a New Future Together

01 活动介绍 Introduction
2025年2月24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同声传译公开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传承民族记忆,共绘非遗新篇”在道远楼理事会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课程由人文社科学院翻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与厚含书院联合主办,由翻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三门课程联合授课:模拟会议(一)、模拟会议(二)及翻译项目与管理

论坛现场
出席本次公开课的嘉宾和老师包括厚含书院院长郑绍远教授、贵州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陈月巧博士、跨文化交流学科部主任Douglas ROBINSON教授、翻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主任张瓅文教授以及课程老师隋云教授、张舒音教授和庄颖异教授。


02 活动回顾 Review
· 开幕致辞
厚含书院院长郑绍远教授为活动致开幕辞。郑院长肯定了同声传译公开课的联合授课模式。他表示,厚含书院成立以来极为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创办了多场非遗相关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宽其文化视野。

厚含书院郑绍远院长致开幕辞
· 主旨发言
贵州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陈月巧博士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如数家珍地展示了不同支系苗族服饰的风采,并回忆了自己在苗寨与村民共同生活的田野调查经历。
博物馆展品曾远赴墨西哥、俄罗斯、瑞士等国展出,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SPnet)非遗展览及爱马仕中国“想象之手.传承不息”等活动。不仅如此,陈博士还设立了港中大(深圳)“贵州五彩黔艺助学金”,通过助学公益活动延续她对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热忱。

陈月巧博士主旨发言
· 学生讲者发言
本次公开课中,同学们扮演来自不同组织和行业的代表,围绕非遗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演讲主题涵盖非遗文创开发、新媒体时代的推广策略,以及非遗传承人故事等多个维度。





讲者风采
公开课特别邀请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Samantha Kirana Liem(林丽香)同学。林同学介绍了印尼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Samantha Kirana Liem同学身着印尼传统服饰卡峇雅
会议服务支持
· 耳语传译
现场提供耳语传译服务。相关课程教师配备一名译员,由研一课程模拟会议(一)的26名同学担任。




· 同声传译
现场提供同传服务。由研二模拟会议(二)课程的同学负责,共8名同传译员。


筹办工作

研一翻译项目与管理课程同学负责公开课的前中后期全部筹办工作,包括设计前期对外宣传材料、联系校外组织合作、会中调度安排、及时推进会议议程、解决突发事宜,以及会后复盘优化工作,以期呈现出更好效果的公开课,为同学们提供趋于真实的口译环境。
点评环节
陈月巧博士
陈博士高度认可了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与现场表现,并对大家探索非遗文化的热情表示欣慰。她分享了自己因翻译与苗绣结缘的经历,并表示“学翻译是美好生活的开始”。陈博士鼓励同学们将每一次话题练习当作宝贵的机会,相信在翻译上的努力将帮助同学们展翅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Douglas ROBINSON教授
ROBINSON教授对活动选题与内容深度给予了肯定。他表示,即便对中国非遗了解有限,仍被主题的深度与广度深深吸引。ROBINSON教授还特别肯定了研二学生在同传时所展现的抗压能力、坚韧态度与专业素养。
张瓅文教授
张教授用“感动”总结此次活动的感受:感动于陈博士不远万里带来三大箱展品,只为让大家亲临非遗之美;感动于研二同学在多次同传实战磨练后,呈现出的专业态度与优异表现;也感动于同学在筹备阶段的用心投入。张教授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发扬翻译人的精神,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件事。
隋云教授
隋云教授总结道:“只有掌握了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她欣慰地看到,无论是在气场还是在翻译精准度方面,学生们都大有进步。隋教授肯定了学生们译前所做的充分准备,称“期待学生们能终身保持这种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不断进步。” 此外,隋教授感谢各方对本次公开课予以的支持,强调了同学们协调合作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公开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茶歇互动环节
本次公开课特别设置了展览体验与互动游戏环节。茶歇期间,大家一同欣赏博物馆的馆藏。陈博士将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师、同学穿上了苗族服饰合影留念,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非遗的实用美学。

翻译项目与管理的同学们还设计了主题为“当苗绣邂逅印尼蜡染”的互动问答游戏,邀请与会者一同破译中国苗绣与印尼蜡染纹样的文化内涵。此外,同学们还用贵州省台江县城关一小寄来的学生作品策划了一场“蝴蝶苗绣小传人”作品展。


03 结语 Conclusion
会场上,苗绣作品里一针一线饱含匠心,讲稿译文一字一句间满是同学的汗水。也许对完美的要求不仅在于事事有条不紊,更在于拥有至臻之心。公开课引导大家关心大千世界,留意寻常生活,成为心怀勇气、肩扛责任、传递温度的译者。
最后,全体与会人员于道远楼前合影留念。

集体合照
学生感想
1 讲者 刘雨
在本场公开课中,听到陈博士讲述她因翻译与苗绣结缘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正如陈博士所讲,“翻译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每一次的公开课主题都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新事物的机会。这场公开课中,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了解到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讲者,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演讲了解非遗,为非遗的传承贡献微薄的力量,也许正是我演讲的意义所在。这也让我越来越喜欢同传这个专业了,通过翻译,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广阔世界中无限的可能,也更加坚定了要践行张教授所说的“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人”。
2 讲者 郑丽莎
好像在电视里、音频节目里、社交媒体上我们经常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仔细琢磨起来,非遗在脑子里也只是一个模糊朦胧、云雾似的概念。这次“非遗”公开课,演讲者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透过这些不同的视角,我们领略了丰富的非遗宝库,同时也看到了非遗面临的困境与对非遗的创新性保护。
此次公开课邀请了贵州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的馆长陈月巧博士。陈博士讲述了她与苗族服饰结缘的故事、苗族服饰的分类与穿戴习俗。会场也有苗族服饰的展示。在分享过程中,我们仿佛已经走出会场,跟随陈博士走进贵州,身临其境,听缝在一针一线里的故事。
最后,感谢隋教授的鼓励与帮助、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研一同学提供的会议支持,期待公开课越办越好,更加精彩。
3 译员 司徒嘉怡
这是第一次进箱子,也第一次在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丝一毫的动静都格外清晰,“进箱子就要闭嘴”这个规则在此刻具象化。
但其实比起同传规则或技巧,认知更为明确的是,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译员。陈博士用脚步丈量贵州民族服饰的底蕴,与村民举杯夜话,该如何把她故事里那些有温度的夜晚、有质感的文化传达出去,是我更应该思考的事情。她温柔而强大,表述让我动容,也助推着我在后续讲者谈到瑞昌竹编传承人故事时,试着有温度地传达故事,传达人文情怀。
教育的意义不止在于传达知识,更在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希望我们都能温柔强大,成为有温度的人。
4 场务负责人 曹志聪
担任此次场务负责人,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项目管理中“系统性协作”与“细节把控”的重要性。最令我触动的是团队分工的“责任闭环”——灯光控制、话筒传递、摄影调度等岗位的精细化切割,确保每项任务“有人负责、有人执行、有人监督”。面对突发状况时,应急预案的快速响应更让我领悟到:项目管理不仅是流程的堆砌,更是动态中保持“灵活锚点”的能力。这场公开课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项目管理课:细节处的严谨,终将成就全局的从容。
END
文案:
李可为 2024级同声传译硕士项目研究生
郑熙 2024级同声传译硕士项目研究生
沈乐遥 2024级同声传译硕士项目研究生
排版:
李可为 2024级同声传译硕士项目研究生
刘源婵 2024级翻译硕士项目研究生
任思清 2024级同声传译硕士项目研究生
审校:
张舒音教授 翻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助理教授
张瓅文教授 翻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人文社科学院
微信号丨cuhkszh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