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第25届深圳读书月:“发展大局观”名家领读——当敦煌拥有“数字生命”: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
2024年12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师生赴深圳中心书城参加了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主办,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协办的“第25届深圳读书月:‘发展大局观’名家领读”活动。本场活动中,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声良教授以“当敦煌拥有‘数字生命’: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为题,为听众揭开敦煌数字化的神秘面纱,介绍数字技术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讲座回顾
赵教授首先阐述了敦煌的文化价值。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时期的统治者、供养人,委派工匠在莫高窟开凿了一个又一个精美华丽的洞窟。历经岁月沧桑,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其中492个装点着壁画与彩塑。这些壁画和彩塑既是中外艺术交流的成果,也是各民族融合的见证。在莫高窟,我们既能看到受到犍陀罗等外来影响,兼具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也能看到鲜卑、回鹘、吐蕃、蒙古等各民族供养人的画像,还能看到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经变画。敦煌文化是多种文明长期交流互鉴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蓄和文化自信。
接下来,赵教授介绍了敦煌文化的保护和数字化历程。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院成立,这便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构想,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将文物信息转为数字化资料,从而达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的。此后,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各大机构合作,开启了“数字敦煌”这一敦煌文化保护与研究的新篇章。2014年,“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首次向公众展出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敦煌石窟3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可以说,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敦煌研究院不仅在壁画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上取得了成就,更在数字化领域取得了突破。通过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敦煌的壁画和彩塑被转化为数字资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欣赏和研究。此外,敦煌研究院在壁画虚拟修复、彩塑三维重建、大遗址三维重建等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公众提供了新的体验方式。敦煌研究院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运用VR、AR技术,通过线上展览、线上直播、“云游敦煌”小程序等方式,使全球的文化爱好者足不出户看敦煌,随时随地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最后,赵教授与听众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习惯。作为一位中文系毕业生,一位石窟保护工作者,赵教授涉猎广泛,不拘一格,既读中外文学名著,也读历史、哲学、文化著作。他鼓励大家多读书,读有益之书。
这次活动既是对敦煌文化价值的一次全面阐释,也是对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的一次精彩展示。赵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们看到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赋能的人文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文案 | 李乐言(2024级 人文社科学院 逸夫书院)
审核 | 李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