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3至2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通识教育学科部成功举办了“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的对话”研讨会。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美国圣约翰学院、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给通识教育带来的助力与冲击,并就如何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交流。
会议回顾 | “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的对话”研讨会在港中大(深圳)成功召开
2024年8月23至2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通识教育学科部成功举办了“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的对话”研讨会。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美国圣约翰学院、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给通识教育带来的助力与冲击,并就如何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交流。
在8月23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通识教育学科部举办了题目为“自然科学通识教育研讨会”的会前教学工作坊,为本次研讨会进行预热。
香港中文大学的吴俊博士分享了她在港中大通识基础课《与自然对话》中的教学经验,并介绍了课程中采用的同侪辅学方法和叙述式质化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欧阳敏博士则详细阐述了她参与教授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光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建设与实践经验,并分享了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及应对方案。
两位老师的报告激发了与会者们的热烈讨论。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理解,也促使大家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代,自然科学通识教育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8月24日上午,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唐文方教授和通识教育学科部主任姜丽丽教授致开幕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圣约翰学院(圣达菲校区)的Claudia Hauer教授首先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并反思了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随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主任李行德教授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解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生阅读写作技能的影响。
复旦大学的任军锋教授以他的两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例,介绍了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识课程教师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香港大学的吕嘉蕙教授则与我们分享了她所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重点介绍了该课程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此外,研讨会还设有学生分享与问答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的崔缤、曲则全、王佾欣、张其嘉四位同学,以及数据科学学院的邓迪元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彩分享。他们围绕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偏见”与功利主义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与现场师生就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圆桌论坛和开放讨论,香港中文大学的高级讲师黎必信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武执政教授、人文社科学院的蔡一帆教授和肖扬羽教授等几位老师各自介绍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AI的运用。
扫码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文案 | 左旭然、胡晓倩、宋红彬
校对 | Harper Mai
审核 | 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