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前沿论坛第一讲 | 跨认知系统翻译研究
人文社科前沿论坛第一讲
跨认知系统翻译研究
Studying Interepistemic Translation
2024年4月26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教授应邀作为人文社科前沿论坛(Frontier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Forum)第一讲的主讲人,发表了题为Studying Interepistemic Translation(跨认知系统翻译研究)的演讲。
本次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科研)陈捷教授主持,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唐文方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表开幕致辞。人文社科学院前沿论坛旨在建立人文社科学院科研交流平台,加强科研交流,激发科研交叉创新,提升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
讲座伊始,罗宾逊教授阐述了跨认知系统研究翻译的理论核心Translationality(可译性)。在2017年出版的专著《可译性:翻译与医学人文论文集》(Translationality: Essays in Translation and Medical Humanities)中,他提出法国精神科医生卡普格雷斯提出的冒充者综合症(Capgras Delusion)与自己1991年提出的翻译身心学理论(Somatic Theory)在理论建构上有共通之处,进而以此为基,尝试将文学、神经科学、翻译学与阐释学不同的认知体系进行跨学科整合。罗宾逊教授认为,不论是语际翻译、语内翻译、符际翻译,还是篇章翻译或非文本翻译,只要能沟通不同的认知体系,都可被称为跨认知系统翻译。他随后列举出了自己过去几十年间跨认知体系翻译尝试,包括翻译与科幻文学(2024)、翻译与妥瑞症(2024)、翻译与行为经济学(2023)、翻译与道家思想(2015)等等。
在与其博士生合著的《跨认知系统翻译: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中,罗宾逊教授以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的迁移理论(Transfer Theory)为基础理论框架,结合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范式理论(Paradigm Theory)、安东尼·切梅罗(Anthony Chemero)的动态可供性理论(Dynamic Affordance Theory)以及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根茎理论(Rhizome Theory),提出跨认知系统翻译不仅发生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与学科范式之间,还可能存在于不同时间段的同一认知体系之中;因而,跨认知体系翻译既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
最后,为了启发各位师生的研究思路,罗宾逊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2023年12月于里斯本新大学举办的“认知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EPISTRAN Project)中与会者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具有跨认知系统的翻译性特征:美国科学与大众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美国反进化论的宗教思想与阿拉伯科学、人类认知与动物认知、法学认知体系与经济学认知体系等等。
问答环节罗宾逊教授与听众精彩交流现场
在本次讲座中,经过罗宾逊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场师生都对翻译领域学术前沿有了一定了解,也对翻译研究跨学科之可能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此外,本次讲座也为未来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思考方向。
文案 | 孙筱蕊(2022级翻译专业博士生 人文社科学院 祥波书院)
排版 | 刘馨阳(2022级 人文社科学院 学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