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人文社科学院宋红彬教授团队与张瓅文教授团队荣获2023年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示2023年度教学成果奖(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获奖名单,并于1月19日举行颁奖典礼。人文社科学院宋红彬教授、左旭然教授、李默教授、张弘慧博士及张瓅文教授、隋云教授、张舒音教授、刘志爱教授荣获2023年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学成果奖设立于2022年,旨在表彰基于项目的教学成果,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01 宋红彬教授团队成果
图 | 副校长罗智泉教授、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为宋红彬教授团队颁奖
项目名称
营造活力课堂、提升科学思维:通识课《与自然对话》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Engaging classroom creation & scientific thinking enhancement: innovat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项目简介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当代本科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成果针对高等教育中本科生的科学思维、综合能力、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人才需求问题,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在“思维与学识并进、责任伴能力同行”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突破传统科学史的教学模式,通过构筑“科学史经典品读-科学方法论辨析-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家精神育人”的创新教学模式,融合科学理论与人文素质培养,采取研讨小班制、全过程评价、开展教学研讨会等多种路径对我校通识必修课程《与自然对话》进行改革。
教师简介
宋红彬 助理教授(教学)
宋红彬教授毕业于高知工科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教授通识教育基础课《与自然对话》及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通识选修课。她的研究方向包括量子光通信、量子传感、量子控制、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在Physical Review A、New Journal of Physics、Physical Review Applied、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及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F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al Fiber Sensors (OFS)、Asia Communications and Photonics Conference (ACP) 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近40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面上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基金等多个项目。所授通识基础课获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作为主讲教师带领教学团队于202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大赛优异奖及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
左旭然 助理教授(教学)
左旭然教授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华南地质、地球动力学模拟、低温热年代学等,在PLOS On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International Geologcial Congress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于202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赛区优秀奖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大赛优异奖。
李默 助理教授(教学)
李默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教学),是碳中和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类省、市级面上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碳中与低碳转型、资源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和城市学研究。在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于202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赛区优秀奖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大赛优异奖。她具有诺丁汉大学地理学院环境科学学士学位、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水科学、政策与管理硕士学位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博士学位。
张弘慧 讲师
张弘慧博士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通识教育组讲师,教授《与自然对话》、《迷人的光学》等课程。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光通信系统,光信号处理,光纤非线性等,在Optics Letters、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等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十余篇论文,并于202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省优秀奖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大赛优异奖。
02 张瓅文教授团队成果
图 | 副校长罗智泉教授、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为张瓅文教授团队颁奖
项目名称
粤港澳大湾区翻译创新人才培养:数字时代新文科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ranslation talent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model of new liberal arts in the digital era)
项目简介
翻译及同声传译硕士项目自 2015 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项目依托香港中文大学的深厚积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实际需求,经过近10年探索,凭借国际化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课程设置,先进的语言教学实验室,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辅导,秉承“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提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翻译创新人才的“人文+科技”产教结合的数字时代新文科复合培养模式,以“融合教学—课程思政—学科比赛—学术研究”为驱动机制,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语通中外的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能够为中国文化、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提供高效专业语言服务。
截至 2023 年 12 月,累计为国家输送 405 名优秀毕业生,培养翻译能力硬、语言服务意识强,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在国家级口译大赛上自 2017 年起连续七年获得全国一等奖。
项目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市场需求,厘定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要素,通过教学改革,在教师积极辅导下,学生近年在国家级口译竞赛的获奖成果屡创佳绩,主要成果如下:
教师简介
张瓅文 副教授(教学)
张瓅文教授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口译研究哲学博士,她于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教学),同声传译与翻译硕士项目负责人。
张瓅文教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超高的职业素养,其译著丰富,治学严谨。近年来,张教授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全国口译大赛总决赛冠军及一等奖,其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口译大赛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并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2年师风师德奖及2023年教学成果奖,主持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学创新基金项目。
隋云 教授
隋云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人事部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及商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副主任,美国西东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比利时欧盟翻译总司访问学者, 多次为国家元首、高级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及国际组织高层人士做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涉及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金融、贸易、科技、环保等。已出版编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教程》翻译部分、合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上册》、译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与中国共存》等。
张舒音 助理教授(教学)
张舒音教授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翻译学哲学博士,于201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人文社科学助理教授(教学)。她曾获得2022年第九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口译与笔译研究学术新星奖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3年教学成果奖,并在文学翻译、机器辅助文学翻译、社区翻译等领域发表论文若干。
刘志爱 助理教授(教学)
刘志爱教授是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教学),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CIOL)注册皇家特许语言学家及会员,英国国家公共服务译员登记局(NRPSI)注册译员。
刘志爱博士有超过10年英国口/笔译(主要方向是法律口译)的工作经验。其研究方向包括法律口译员的角色与职能研究、口译的准确性、法律口译员的职业道德困境、法律口译难点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