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S师说 | 掌握语言美学:张舒音教授的翻译之旅
在众多学生眼里,她是风风火火穿梭在林荫楼宇间的“时尚小姐姐”,也是平易近人为大家答疑解惑的“知心大姐姐”。从美景到美酒,从美文到美艺,她热爱一切与 “美”有关的事物。在她眼中,翻译学是一门闪烁着人文之美的艺术美学,值得用心用情去品味、去追求。本期“HSS师说”,让我们在一问一答间走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张舒音教授。
教授简介
张舒音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翻译学博士,于201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翻译专业助理教授(教学)。她曾获得第九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翻译研究新锐学者奖(The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Rising Scholar Award),在文学翻译、机器辅助文学翻译、社区翻译等领域发表论文若干。
#01 结缘港中大(深圳):翻越千山万水,相遇深圳之巅
Q 您为什么会选择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有什么特别吸引您的因素?
张教授:我始终认为每一座城市都具有它独一无二的性格,而我也总是偏爱在那些与我本人性格相契合的城市停留。从本科求学时的澳门,到硕博求学时的伦敦,再到如今工作的深圳,它们的城市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映射着我性格中的某一面。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生机活力、开放包容、国际视野等都是它的鲜明标签。坐落于此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样具有这些特色,它的国际化和人文环境对我非常具有吸引力。不仅如此,学校在翻译专业方面的总体定位也与我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十分匹配,因此,在当年择校就业时,我坚信无论是蓬勃发展的深圳,还是快速成长的港中大(深圳),都会为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带来更加广阔的平台和视野。
当然,选择这里还有一点私心。我是广州人,从学校出发,一个多小时时间,我就可以回到家陪父母饮一餐早茶。
Q 在您任教期间,学院和学校有经历哪些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您的教学和研究有何影响?
张教授:首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硬件设施。还记得我2016年刚入职时,校园里还没有操场,想要户外跑步需要去对面的信息学院。不过几年时间而已,现在我们有了全新的体育馆和高标准的运动场,这是深圳效率也是港中大(深圳)速度。当然,这也让我再也找不到偷懒的理由了。
不能“偷懒”的理由可不止这一个。这些年来,从学校到学院高度重视我们翻译专业的学科建设,翻译专业从最初的笔译口译/同传硕士项目,逐渐建立起一个成熟完备、涵盖本硕博的培养体系。作为最早入职翻译专业的教职人员之一,这样的快步发展也在鞭策着我个人不断提升、再接再厉,对照学校学院的高标准,时刻保持进步的节奏。
Q 您在港中大(深圳)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或者感动的时刻?
张教授:这样的时刻不胜枚举。今年教师节时我收到了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成都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这是我们两名研二同传专业学生暑期在大运会实习后带回来的纪念品,她们把可爱的蓉宝送给我时,分享了不少自己在成都实习时的难忘经历和心得。从她们真诚而又兴奋的语调中,我完全能够想象出同学们在工作时认真专注、独当一面的自信。作为她们的老师,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她们的可爱绝不输给“蓉宝”。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名同学还通过此次实习明确了未来工作方向——国际体育赛事新媒体。当她说要尽最大努力去到巴黎奥运会时,眼里闪闪发光。看到她们能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我真心替她们高兴。更让我感动的是,她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热情满怀。
Q 您在港中大(深圳)任教时有遇见什么特别的伙伴吗?
张教授:当然,这样的伙伴有许多(以下介绍排名不分先后)!如果说学校给了我广阔的平台,那么他们就给了我家一般的温暖,我很感谢这座美丽的大学让我遇到这群美丽的人。
我一直很感激我的前辈,翻译组的隋云教授,她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从她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为师之道。她对学生的关爱、对同事的提携、对事业的付出时刻鼓舞着我,很庆幸在2016年刚入职时就遇见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还有我的好同事张瓅文教授。我们都曾在英国留学,有着相似的爱好,比如品酒、旅行等等。这让我在入职后不久就和她成为了好友,多年来她在事业上给予我许多指导和帮助,也让我们现在发展出深厚的革命友谊:在两人各自的必修课上打配合战,主打她把学生“训一顿”,我把学生“哄一番”。
在我们的校园氛围影响下,港中大(深圳)老师们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大家会把一份情谊从职场延伸到生活中,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家人”。今年五月我不幸“首阳”,在我努力和病毒抗争时,瓅文老师送来了她珍藏的防疫抗疫“十全大礼包”。本以为全是药,打开一看里面还有新鲜柠檬、石榴汁和芝麻坚果。当时我就感动到热泪盈眶:恩,能把珍藏的特效药(零食)分享给我的,确定是过命的情谊!
Q 除了教育和研究,您是否有其他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放松的方式?
张教授:那可太多了!我喜欢旅行、品酒、看音乐剧、逛艺术展览,宅在家时则喜欢看侦探小说和悬疑电影,对了,我还喜欢研究时尚穿搭。当我在看展、看舞台作品介绍时,遇到一些在我看来很优美的文字表达,我会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请同学们来做中英互译,希望大家能从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中感受翻译的功能和它所承载的美好。
2015 冰岛 冰上徒步
#02 译思译见:语言的跨越,文化的融合
Q 您为什么选择了翻译这个专业?您是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的?
张教授:说来很奇妙。我对翻译最初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我的爷爷,他本人是中日俄翻译,但是却极力反对我学翻译干翻译。因为在他看来,译者不过是传声筒,无法进行个人表达。然而,不知算不算冥冥之中,家里人给我起了一个看起来就会与语言结缘的名字——舒音。也许是天注定,总之我从小就热爱语言,还在读小学时就代表学校乃至全市参加各类英语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其自然地,大学本科时我也就选择了英语专业,辅修翻译。大四时我翻译过一些古典诗词,毕业后还跟着老师去了悉尼郊区的艺术村,作为驻村译者参与了澳洲诗歌的翻译项目。
初识翻译,我还未能完全领悟翻译的奥妙,也不明白什么是译者的使命。爷爷说的那句“译者不过是传声筒”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让我似乎走在这条路上,却又避开走到这条路上,比如硕士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语言学,与翻译擦身而过。
然而,当我以“他者”身份生活在异域文化中,我对语言、翻译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我喜欢这种在“两个世界”中穿梭自如的感觉,探索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而这正是译者所擅长的。
正因如此,我第一次产生了想要传递文化、交流文化的想法。我希望把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也希望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我想做一些具有使命感的事情。在2011年的某个秋日,我读到Mona Baker教授的一段话,译者是叙事者,翻译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社会责任,我忽然明白,时代在变,“传声筒”是老一辈人对翻译的理解。于是在那天,我给我的博士导师Mark Shuttleworth教授发送了第一封邮件,信中写到:我想要学习翻译。
2016和博士导师Professor Mark Shuttleworth合影
Q 您觉得我们学院的翻译专业有什么优势呢?
张教授:首先,我们具有卓越的师资力量,既有从业多年的行业专家,也有学术研究领域的理论大家,有专攻笔译口译的老师,也有擅长机器辅助翻译的老师,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也有新鲜力量。其次,我们具备完备的本硕博培养系统,这在深圳别无仅有。最后,我们的课程经过精心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就业方面极具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
Q 您对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发展持什么看法?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取代人工翻译吗?
张教授: 多年的学习之路让我深深感受到语言的美好与翻译的艺术,它是一门具有历史沉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我看来,ChatGPT不会取代人工翻译,反而凸显出人类译者的可贵。
首先,ChatGpt 基于人类提供数据,而数据源自译者和语言学家,我们是人工智能的学习对象;其次,人类译者是负责可靠的角色,而人工智能并不一定如此。目前对Chatgpt的翻译能力夸大成分大过于真实。诚然,人工智能可以迅速提供许多翻译选项,但无法代替你作决定。人类译者拥有能从众多可能的翻译选项中做出最后决定的能力与权力。开端源自人类,成果决定于人类,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工翻译。当然我不否定生成式AI模型的发展,但希望译者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迷失在“炒作”的喧闹声中。
Q 您认为学习翻译的学生应该如何提升自己,以在未来的翻译工作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张教授: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坚定。
首先,要对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具有足够的信心,其次要对自己热爱的专业具有坚定的信念,牢记译者的使命,做负责任的译者,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探索、终身学习。
Q 您能分享一些您正在教授的课程吗?
张教授: 目前,我每年会固定开设的有三门课:两门专业必修课和一门专业选修课。秋季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是《高级英汉翻译》,这门课程主要训练学生英汉笔译实务能力,通过大量实践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此处并无虚言,开学第一周就布置两次笔译作业的勇士就是我)。春季学期开设的必修课是《翻译与传译研究方法》,这门课回归理论,带领同学了解翻译理论,学习研究翻译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翻译研究,这门课程还会教授Research Proposal的写作,非常适合计划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有一门专业选修课《翻译与项目管理》,这门课理论和实践并重,带着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探索翻译行业。
2021年春带学生参观华为翻译中心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级英汉笔译课的二班合照
Q 您觉得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重点有什么区别呢?
张教授:我觉得本科生学习重点在于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广度,探索各种可能性,研究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打磨语言运用的精炼度,同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专业领域。
#03 展望未来:翻译之光照耀全球
Q 请问您未来的研究计划是什么?
张教授:我当前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机器辅助文学翻译,目前在研究机器翻译在中国网络小说出海中的应用。未来想要探讨更多AI赋能粉丝翻译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推动。
另外一个话题是关于公民译者和公民翻译。我刚刚完成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公民译者在多语言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一想法源自于我和同事的一次讨论,我们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外国友人产生了不少不同于非疫情时期的翻译需求,而这些需求大多是由公民译者而非职业译者完成的。未来,我计划研究机器翻译如何赋能公民译者在多语言社会中发挥作用,比如这种人机协作方式可以帮助公民在职业译者不能立即到场的紧急情况下,充当公民译者,借助机器翻译提供应急语言服务。
Q 请问您有什么寄语想给港中大(深圳)的学子?
张教授:我希望大家在这里既能有大步前进踊跃争先的紧张感,也能有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松弛感。港中大(深圳)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希望大家在这里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大学这段注定人生难忘的时光里,大家要多多享受探索兴趣的过程,兼顾紧张的学习与自在的生活。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快”很重要,“慢”也很重要,真正利用好这段时间为开启之后的人生新篇打下基础。用大学时光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写下精彩注脚。
博士毕业典礼
采访 | 白雪娇(2021级 人文社科学院 学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