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教育与传播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3年9月2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及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教育与传播研讨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和践行大学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议邀请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聚焦气候变化教育和传播,从多学科角度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和对策。

图 | 会议现场合影
PART 01 开场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为本次会议致欢迎辞。首先,蔡校长强调了气候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严峻程度,气候变化的教育和传播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环节。随后,蔡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出介绍,包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尤其强调了港中大(深圳)和港中大都非常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气候变化教育与传播则是其中的重点领域。最后,蔡校长代表大学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 | 协理副校长蔡小强教授致欢迎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院陈永勤教授主持本场研讨会并进行开场致辞。首先,陈永勤教授介绍了本场研讨会的四个主办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思廷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随后热烈欢迎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嘉宾,并简要介绍即将发表演讲的嘉宾们。

图 | 陈永勤教授开场致辞
PART 02 主旨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郑永年教授发表主旨演讲《气候问题与大国关系》。郑永年教授认为,如今气候问题严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气候问题都负有责任,也有各自的优势。发达国家具有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在气候治理中应当多提供技术支持。郑永年教授强调各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值得关注。此外,郑教授表示应重视教育在提升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并指出农村地区的意识提升尤为重要。

图 | 郑永年教授发表演讲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发表了题为《智库在气候传播中的作用》的主旨演讲。方莉博士认为,智库能够在气候治理中发挥独特而至关重要的作用:智库能够推动科学认知向政治共识的转变,在二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提供方案、方法和工具,推动政治共识到具体行动的实现;还能够搭建平台,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气候治理中。

图 | 方莉博士发表演讲
PART 03 专题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课程副教授、大学通识教育部副主任戴沛权教授发表专题演讲《如何在大专院校推展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大学通识与地球科学课程为例》。戴沛权教授提出,要让更多人关心气候问题,除了科学、技术、政策等客观层面外,更要涉及信念及价值观等主观层面的培育。可以通过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设立可持续发展体验学习活动基金、通识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奖学金、可持续发展目标论坛系列等方式,让更多同学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兴趣。

图 | 戴沛权教授发表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志华教授发表专题演讲《气候传播的困境与对策》。张志华教授首先提出了气候传播面临的三大困境。困境一为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困境;困境二为气候传播中的政治困境,例如与碳排放和碳排放权相关话语的构建;困境三为气候传播的研究困境,该领域研究数量少、缺乏科学系统的政治经济分析、难以进入课堂形成课程体系。张志华教授倡议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传播学并进行有政治经济视野的气候传播研究。

图 | 张志华教授发表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赵俊华教授发表专题演讲《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企业减碳》。赵俊华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碳管理、碳计量技术及企业碳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并表示人工智能在碳数据的采集和碳计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赵俊华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碳-电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为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趋势的预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赵教授强调AI+ climate change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交叉研究领域。

图 | 赵俊华教授发表演讲
香港特区政府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钟芯豫女士发表专题演讲《创新气候教育:以可持续旅游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钟芯豫女士以V’air Hong Kong机构为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绿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等项目实现以自然体验出发的环境及气候启蒙和充权。钟芯豫女士表示将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青年气候人才,建立环境与气候教育基地。

图 | 钟芯豫女士发表演讲
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长、香港环护教育基金会董事、著名气候科普媒体人梁荣武教授发表专题演讲《气候危机在香港:教育和媒体的重要角色》。梁荣武先生分享了有关气候教育减碳效应的研究报告,肯定了气候教育的重要性和成效,探讨了提高气候教育效益的具体举措。梁荣武先生也分享了香港的中学气候变化教育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改进方向。此外,梁荣武先生认为传媒对于应对气候危机有很大作用,但我们也应该警惕虚假资讯的危害。

图 | 梁荣武教授发表演讲
前《南方周末》环境记者杨凯奇先生发表专题演讲《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联动》。杨凯奇先生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分享了气候变化报道的不同类别和生物多样性报道的采访方向。杨凯奇先生认为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并提出应多关注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协调问题。最后,杨凯奇先生介绍了目前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新闻报道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图 | 杨凯奇先生发表演讲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女士发表专题演讲《社会组织参与中国气候治理》。谢晓慧女士介绍了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协定和组织架构,以及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概况与挑战。最后,谢晓慧女士以万科公益基金会为例阐述社会组织在推动私营部门参与气候治理、实施具有气候适应效益的在地行动、跟进并推动国际气候领域交流、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图 | 谢晓慧女士发表演讲
演讲结束后,陈永勤教授为各位演讲嘉宾颁发纪念证书。










图 | 与会嘉宾合照

图 | 与会嘉宾参观大学校园和思廷书院
扫码查看更多现场精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