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 彭皓玮:顺其自然,随心而动
近日,人文社科学院201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彭皓玮获得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硕士项目录取通知书。
本期推送,将带你走进彭皓玮的成长故事,了解她是如何步入心理学的道路,又是如何成功斩获哈佛大学offer。
让我们一起恭喜彭皓玮同学,祝愿她在哈佛大学的求学之路上一帆风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个人简介-
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发展方向)
科研经历:
研究助理:CSED Lab (Culture, Self and Emotion Development Lab) 文化,自我和情感发展实验室。
研究助理:LADIR (Lab of Adult Develop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成人发展与人际关系实验室。
简单谈谈自己申请的过程,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因为申请的时候想着以后是要走学术道路的,得为读博做打算,所以选项目就主要看符合自己兴趣+research导向的。
我的申请准备工作是考GRE、托福、写文书等等。在整合自己经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过去的几年大学生活中已经逐渐积累起了在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经历和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经历,这让我既有了更宽阔的视野,也有了作为一个研究者继续学术道路的信心。
申请最忙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一边要各种写文书、投递,还要兼顾学习和research,是一段压力很大的时间,这期间也离不开家人、朋友、老师们的支持。最后拿到哈佛offer算是个比较意外的结果,在综合各方信息和建议之后,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好准备到这个平台去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觉得自己成功申请到哈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成功获得哈佛的offer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匹配度,第二是运气。
哈佛的这个项目看重心理学背景,同时也需要有教育方面的实践经历,我正好两边都占了,在背景上比较契合项目要求。关于GPA方面,虽然我绩点并不算很高,但是每年都在上升,感觉美国院校也会比较看重个人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还有就是要大胆买彩票吧。本来我都没有打算申哈佛,因为看到过往录取的同学都是什么top校满绩、有publication、或者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感觉自己没希望。后来是Jessie Koh教授劝我说,其实哈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彩票,为什么不买一张,于是我就投了。
后来我看不少被该项目录取的同学背景,感觉非常多元,我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标准,即“如果我达到什么什么成就,就能被录取”(当然还是要满足申请的最低要求),所以我这个案例其实也并不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很大的参考价值,只是希望能鼓励到之后申请的同学们大胆冲刺一些彩票校,别过早给自己下了“没希望”的判词。
分享一下在心理学实验室做科研的经历吧。
很感激心理学专业所有老师们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尤为感谢Jessie Koh教授和李田园教授。
Jessie老师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从大一上学期起就加入了她的CSED lab,在多个项目中慢慢熟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特别是质性研究方面,在提升自身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发展心理学的兴趣。
在大三时我加入了李田园老师的LADIR group,在跟着田园老师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在量化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多田园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我相信这段经历也能为我将来的学术道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申请过程中,两位教授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精神支持,对她们的感激无法言表,只能说遇到这么好的师长实在是我的幸运。
CSED实验室合照
你对自己在大学里获得的哪种能力/素养最满意呢?
了解自己需求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大学是一个广阔、充满了选择的地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我逐渐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且付诸行动,我觉得这对我之后的人生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是什么时候决定要读心理学的呢?
高中的时候,当时决定来港中深其实也是因为这是一个能让文科生学心理的高校。
难忘的地方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师长、同学、还有前后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接触到多元、优秀、有想法的人们,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是我觉得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LADIR实验室合照
你有欣赏的女role model吗?原因是什么呢?
说个非常cliché的,就是我妈妈。我觉得相比那些有很多光荣事迹的伟人,在身边能切实接触到的人才能真正影响我。
我妈妈是个非常有力量同时也非常有松弛感的人,在我看来天大的事情到她这里也不过是轻拿轻放;最重要的是她非常自洽,能坦然接受关于“自己”的一切,因此也能用爱意去拥抱生活和身边的人。这两点于我而言是此生的必修课。
作为女生,你想对女生说什么?
“逃避不可耻,也很有用。”(哈哈)
我一直是个能量很低、也容易焦虑的人,总是走一步就担心着下一步,无法享受当下,就是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感到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就会逃进自己的世界里,去看剧、电影、小说,或者和朋友出去玩。
一开始我对这样的“逃避”充满耻感,认为这就算是荒废了时间,但实际上我发现如果在痛苦的时候还要继续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事情,那么归根到底除了痛苦还是一无所获。所以我觉得摆脱对“逃避”的耻感、负罪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小到是先学习还是先去打一会儿游戏,大到未来的人生规划和选择,我认为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因为无论是“不行”还是“不想”,都证明它在这个时间段是一件不适合你的事情;就算这件事一定需要完成,那也是在自己调整、喘息、重整旗鼓之后,去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所以这句话也不一定要送给女生,我想送给所有在某个时刻感觉焦虑、痛苦、走不下去的人。如果觉得喘不过气了,就停一停,逃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条道走不通,那就换另一条道,就算前面是“死胡同”,那也还能原路折返呢。
师说
许美金 Jessie Koh
应用心理学 助理教授
CSED实验室负责人
皓玮是我校第一届应用心理学的本科生(19级)。在她大一的时候,基于她对发展心理学的热诚,她积极的寻找相关的科研机会。当时,我在和她进行面试时,她对发展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热诚和坚定让我印象深刻,也自然的获得了加入我的实验室的机会。
一开始,皓玮学习着如何收集数据和转录数据。后来,她进一步学习如何把质化数据给量化。再后来,她和另一位同学合作,开展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项目。在我的实验室,皓玮一步一脚印的积累科研的经验,认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扎实的学好科研每一个步骤的基本功直到她有能力开展自己的项目。
上学期,当她在申请美国第一梯队的大学时,她并没有已发表的文章;她有的是丰富的科研学习和积累的经验。
当皓玮开始申请学校时,她来找我谈。当时,哈佛并没有列在她想申请的学校的名单里。我问她,想要申请和修读什么,她给我的回答和她四年前给我的答案是一样的:发展心理学。我再问她,如果给予时间和培训,她有没有信心将来能成长为一位学者?她细声但坚定且毫不犹豫的回答了我一句“有”。这里的重点是她让我看到她对发展心理学的热诚和坚定是始终如一的。然后,我看了她的成绩,没有满绩但也不需要满绩,够了也就可以了。当时,我觉得她可以试一试哈佛。她是有机会的:哈佛会想要这种不仅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学包有热诚,坚定,愿意诚实付出努力和行动,并在未来能够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做出贡献的学生。
我鼓励她申请哈佛的发展和教育学项目。这一次,我看到了她的犹豫。她说哈佛不可能。我跟她说哈佛的确是很难,但并非遥不可及,无法触碰。重点是申请这样的学校心态要摆正:进不去算是正常的也不需要打击自信心,但万一进去了呢?主要是要鼓起勇气给自己一个机会。有时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还是要有的。几天后,她来告诉我她接受挑战。然后,她把申请给递了进去。再然后,她已是哈佛的准硕士生。
还有,皓玮有请留学中介帮她申请学校。中介让她去申请美国非第一梯队的学校,给的原因是她的成绩也就这样罢了。她最后决定由自己来申请心仪的学校,包括书写自己的个人陈述。我非常认同和鼓励她的做法。美国第一梯队的大学很重视个人陈述。只有当你自己诚实的把自己的故事和学习经历给写出来时,这个陈述才是最真实的也才能最打动人。并且只有当你一步一脚印,扎实的积累科研经验时,你也才能够细致的,具体的,完整的在你的个人陈述里写出你的科研经历。
最后,我也是皓玮的学业导师。每年她都会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络我和我聊有关她在学业上的问题,目标和计划。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到了这里。我很高兴能成为她所说的“引路人“,感谢她对我的信任。
祝福语
学术的天空是浩瀚而精彩的。在这片天空里,要自信也要谦卑。到了哈佛,去看看顶尖的研究是怎么做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和理解为什么要做研究。
保持初心,用自己的步伐诚实的去学习去实践,可以快但不需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急功近利,也没有必要去和别人争和比。这样,在这片天空翱翔时,才会更自在,投入,享受,也才更有创造力,也才能持久,永续。祝福妳。
李田园
应用心理学 副教授
LADIR实验室负责人
祝福语
皓玮在我们LADIR实验室做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贡献,她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做事细心有条理,和团队成员相处非常融洽,工作的完成度经常超出我的预期。非常高兴她能去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相信优秀的她在哪里都会继续发光!
许美金教授(Prof.Jessie Koh)个人主页:
https://myweb.cuhk.edu.cn/jessiekoh/Home/
李田园教授个人主页: